聚焦勘察设计行业科技创新大会暨全国“好房子”设计大赛成果发布会

北京赛题一等奖:走向新住宅

随着国家房地产政策的深度调整,“多快密省”的住宅领域正在迎来一场历史性的变革。这不仅仅是关于房屋的建筑,更是对于居住方式和社区生活品质的全面重新思考。在出生人口逐步减少的当下,住房市场的变动为设计师提供了独特的机遇,让设计师有条件创造更高品质、更多社区共享空间、更优景观绿化的友好社区。通过好的设计,帮助人们摆脱商品住宅的畸形发展,走出居住窘境和价格阴霾,关注人文艺术环境的确立,营造“好房子”,适应新时代,走向新生活。


项目全局鸟瞰图.png

项目全局鸟瞰图



一个开放共融、混合多元的住区


方案以合院式布局和错落有致的形态围合高层住宅,合理控制组团尺度,突破以往行列式格局的单调感。每个合院组团围绕中心绿地展开,形成尺度宜人、有归属感的生活居所。组团之间形成视觉景观轴线,连通南北地块及南部绿地和北部河道。


景观通廊.png

景观通廊


在邻里交往系统方面,方案设计了二层景观通廊,巧妙地串联起各个组团和公共配套设施。这一设计与首层地面的自然步行道路、下沉广场绿地空间相互交融,形成了一个富有层次感的近地生态交往系统。这不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居住体验,同时促进了居民之间的社交和互动。


此外,单元屋面层采用层层叠落的形式,既满足了日照规范的要求,又创造出高低变化的屋顶花园。这个独特设计不仅提供了户外空间,也为居民创造了欣赏风景的理想场所。顶部的光伏系统更是绿色环保的体现,为社区提供了必要的电力,支持公共照明设施的运行。这一综合性的设计理念使得整个社区成为一个注重生态和居住品质的宜居空间。


一个全龄友好、灵活可变的住区


在平面设计中,设计团队着眼于创造一个更加宜居和贴近居民需求的住宅环境。首先,适度增加了房屋面宽,减少了进深,以打破传统的布局,创造更为宽敞通透的空间。这一变化不仅有助于提高房间的通透性,还改善了采光和通风条件,使得居住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自然光线和空气的流动。


一居户型.png

一居户型

两居户型.png

二居户型

三居户型1.png

三居户型2.png

三居户型


为了进一步增强居住空间的灵活性,设计团队注重部分房间的可变性和多义性设计。这意味着房间不再僵化于特定用途,而是可以根据居民的需求灵活转变功能。卫生间的数量适度增加,厨房通风设置得到优化,以满足现代生活的舒适需求。端单元户型的引入,为居民提供更多个性化的选择,以适应各种家庭结构和居住偏好。


室内场景1.png

室内场景2.png

室内场景3.png

室内场景4.png

室内场景


在东西向住宅的平面设计中,设计团队特别关注年轻有活力的群体,以创造一个适合他们生活方式的社区。不仅如此,设计团队还将居家办公的场景融入设计中,考虑到现代工作趋势,为居民提供一个既能居住又能办公的多功能环境。


北向平面设计避免了封闭和单调的感觉,通过减少居住房间的同时,增加了功能空间和学习交往使用。这样的设计使得北向的住宅更具活力和开放感,营造出一个更具社区氛围的环境。楼梯间的设计更注重通透明亮,鼓励居民使用楼梯,促进户内活动,同时提供了更为开阔的视野,为居住者创造了愉悦的空间体验。



一个丰富多样、面貌一新的社区


建筑立面的设计是方案中的一大亮点,通过采用红砖材质、通透玻璃与木质百叶的独特组合,赋予建筑富有人文艺术气息和浓厚的历史怀旧感。红砖的坚实质感、通透玻璃的现代感以及木质百叶的温馨质地在建筑外观上形成一种和谐而独特的视觉效果。


庭院景观.png

庭院景观


方案着意为相同的户型平面设计了多种独特而不同的风格,打破了传统住宅简单复制所带来的单调乏味。每个立面都仿佛是一幅独立的艺术画作,展示了丰富的设计语言和独特的个性。这种差异化的设计不仅为整个社区带来了生机,也满足了居民对个性化空间的追求。


随着最新政策的推出,开敞式阳台设计成为可能,这不仅仅是一种设计选择,更是对居住者生活方式的积极引导,试图让国人重新拥抱遗失已久的户外家居生活,建筑的每个开敞式阳台都是一个可以俯瞰周边美景、欣赏四季变化的私人天地,为居民提供了愉悦的休闲体验。


错落阳台.png

错落阳台


设计将建筑的垂直交通空间设计得尽量开敞宜人,鼓励步行交通和交往,减少内外空间的封闭感,同时首层公共和架空空间的设置,增加了组团之间交往的可能性。


方案兼具学术性和艺术性,通过探索新的空间组合模式,试图为人们创造一个迎合美好生活向往的现代社区。多层次景观空间,包括组团绿地、下沉广场、生态通廊和屋顶花园,形成了一个立体的公园住区。这些设计元素旨在为居民提供不同寻常的感官体验,并鼓励邻里之间的互动。整体上,设计团队试图突破传统的限制,打破陈规,创造出开放共融、面貌一新,引领新时代、新生活的“好房子”。(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作品主要参加人员:

马泷、陈静雅、金戈、祁美蕙、姜林成、林鹏翔、李汭